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现发布《宿迁市2012年环境状况公报》。
一、综述
2012年,全市紧扣生态文明建设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工作主线,认真实施“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全面启动生态建设,狠抓四项污染物减排,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力优化环保服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7.1,连续六年优于小康社会标准。
二、水环境质量状况
(一)城市(镇)饮用水源水质
2012年,市区、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二)湖泊水质
2012年,骆马湖宿迁境内水域总体水质为Ⅲ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下同),营养化状态为中营养,与上年同期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营养化程度维持在上年同期水平;扣除总磷总氮影响,洪泽湖宿迁境内水域总体水质为Ⅳ类,主要超标项目为化学需氧量,湖体呈轻度富营养,与上年同期相比,水质略有下降。
(三)重点流域水质
3个淮河流域和2个南水北调东线水质目标控制断面达标率为100%。
28个列入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考核监测断面(点),有24个监测断面(点)达标,达标率85.7%,与上年同期持平。
(四)河流水质
全市所监测的16条主要河流的31个监测断面中,有20个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江苏省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断面水质达标率为64.5%,比上年同期提高7.4个百分点。
三、空气环境质量状况
2012年,市区环境空气良好天数达336天,良好率91.8%,比上年增加0.8个百分点;各县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率均在90%以上。全市未出现酸雨。
四、声环境质量状况
2012年,全市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分布于59.7—66.6分贝(A)之间,声环境质量级别为好。全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均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相应要求。各县区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在52.2-56.7分贝(A)之间,除泗洪县和宿城区外均达到Ⅰ类区标准。与上年同期相比,全市声环境状况继续保持稳定。
五、辐射环境质量状况
全市辐射环境质量较好,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含量保持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以内,市区及各县环境地表γ辐射量率数值分布在30.9-59.1(已扣除宇宙射线响应值)纳戈瑞/小时之间,环境地表γ辐射空气吸收累积剂量率数值范围为76.0-95.0(未扣除宇宙射线响应值)纳戈瑞/小时。空气中氡浓度为4.6Bq/m3,与上年同期相比无明显变化。重点饮用水源地水中总α和总β的含量均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六、生态环境状况
根据陆地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全市地表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解译,采用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五个分指标分析宿迁市生物、植被、水网、土地以及环境污染五个方面的情况,计算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评价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宿迁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5.8,三县两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分布范围在57.0—67之间,生态环境质量均处于良好状态。
七、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
2012年,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全市共落实减排项目75个,减排COD2802.31吨、氨氮284.50吨、二氧化硫1123.23吨、氮氧化物2529.07吨。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1年削减4.6%、1.52%、1.58%、8.63%。
(一)水污染物排放
全市废水排放总量20814.492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093.109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5714万吨,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量为7.383万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105303.317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16494.936吨,生活污水排放47052.724吨,农业源排放41048.987吨,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706.67吨。废水中氨氮排放量为11206.612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817吨,生活污水排放7366.969吨,农业源排放2950.884吨,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71.76吨。
(二)大气污染物排放
全市SO2排放量为30012.606吨,其中工业源排放24947.966吨,生活源排放5064吨,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0.64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为32249.309吨,其中工业源排放14050.909吨,生活源排放708吨,机动车排放17488.34吨,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2.06吨。烟(粉)尘排放量为41508.671吨,其中工业源排放37741.271吨,生活源排放2290吨,机动车排放1477.05吨,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0.35吨。
(三)工业固体废物
全市工业固废产生量为115.93万吨,其中固废综合利用量为101.097万吨(含部分往年贮存量),处置量16.672万吨。
八、环保工作状况
(一)环保投入
全市环境保护投入总额达485977.75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3.2%,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46964.62万元。全市环保系统加大工作指导力度,积极组织项目申报,全力策应扶持,全市共计获得国家、省级环保专项资金补助1.76亿元,为历年来最多,同比增长62.3%;其中,市区共争取资金7200余万元,是上年的2.3倍,为宿迁区域流域污染防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年度重点工程和各级环保监管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环境管理
全面依法审批项目。抓好工业项目“入园进区”管理,严格按照产业定位、行业准入条件审批项目。全市共审批报告书项目111个,报告表项目649个,登记表项目729个,为254个项目办理环保竣工验收手续。
推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完成宿迁市“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宿迁市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宿迁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宿迁市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等4个专项规划的规划环评与审批工作。
强化排污申报工作。加强污染物排放量申报联合核定,以现场环境执法检查情况、自动监测、监督性监测数据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物料衡算数据为依据,进一步提高准确率。全市排污申报登记数持续增加,申报污水1257户、申报废气874户,申报噪声49户,申报废渣509户。严格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进一步扩大发证面。
严格辐射环境管理。对全市放射源单位进行摸底调查,开展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综合检查专项行动,认真做好涉源单位的检查监管和核与辐射项目环保审批工作,全市辐射安全许可证换发率达100%,对涉源单位监督检查率达100%,整治达标率达100%。
(三)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
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建立创模联席会议制度、周会办制度、信息报送制度、联络员制度,全年召开24次创模工作推进会,编制15期创模工作简报,向各地及时下达交办单、督办单,推进重点工作落到实处。
大力开展创模宣传。编印创模宣传资料5000份,创模扑克牌12000付,创模宣传水杯3万只;组织开展创模进学校、进社区、进商场等“十进” 宣传活动;与市文联、宿迁学院等联合开展创模有奖征文、环保志愿者等活动,营造创模氛围。
创模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相继完成生活污水处理、医疗(危险)废物处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集中供热、垃圾渗滤液处理、中水回用等一大批环境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创模26项考核指标中有22项达标,顺利通过省级调研。
(四)环境污染防治
严格环境核查。对铅蓄电池、钢铁、制革等重污染行业采取最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从严处罚环境违法行为。制定清洁生产工作推进计划,全市33家企业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加强水、气、声污染防治。建立层层包保制度,实施南水北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及市区河(湖) “一河(湖)一策”整治方案。开展全市4429台燃煤锅炉调查与整治,全市所有火电发电厂按新标准制定除尘提标改造计划。全市集中供热能力逐步扩大,市区总供热能力达675吨/小时,拥有热用户近200家。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实现市、县(区)全覆盖,市区对无环保合格标志车辆实施区域限行,机动车环保检测率达80%以上。
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市危险废物填埋场项目建成,宿迁柯林固废处置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实施整改,提高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能力。严格危险废物转移审批,加强危险废物动态管理及申报登记工作,深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公布86家危险废物重点监管源名单,加强日常监管。
(五)生态建设与保护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出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行动计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市生态文明工程建设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了任务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的“四化”目标推进机制。根据全省实施“八大工程”监测统计结果,我市2011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得分名列苏北5市第三。
积极开展生态细胞创建。印发《关于实施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创建五年计划(2012—2016)行动计划的通知》,重点推进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和市级以上生态村创建。沭阳县新河镇周圈村建成国家级生态村,宿豫区顺河镇林苗圃村被评为首届“江苏省最美乡村”。全市共有9个乡镇、5个村(居)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居),339个村被命名为市级生态村(居)。
扎实做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以各县区为单元,完成全市“十二五”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规划的编制、评审与上报工作,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做好沭阳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实施颜集镇、潼阳镇11个乡镇(场)共124个行政村片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完成年度重点整治任务。
强化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按照“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严管重罚、全面禁烧”的方针,全面开展夏、秋季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基本实现全面禁烧目标。宿迁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夏季被环保部通报表扬,秋季被省环委会表彰为全省先进地区。
(六)环境宣传教育
强化媒体宣传,注重宣传效果。在省级以上媒体用稿量达106篇;在《宿迁日报》和《宿迁晚报》用稿量分别达10个版面;在市电视台播放环保新闻35档;在《环保之声》栏目每周1档2期播报环保工作动态48档。在宿迁西楚网、新闻网设立环保专栏,并把环保创模网站链接到“两网”上,形成“报纸有文字、电视有图像、电台有声音、网络有消息”的立体宣传格局。
举办系列活动,扩大公众参与。围绕创模主题,广泛开展环境教育普及推广活动。泗洪中学荣获“江苏省首届生态文明号”称号、获得斯巴鲁生态环境奖和亚洲环保伏特汽车奖;宿迁市获“江苏省首届环境教育优秀教案”评选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20名。泗洪中学、泗洪育才实验小学获“江苏省第九届美境行动方案设计”优秀方案实施奖。
开展绿色创建,倡导绿色理念。做好省、市级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教育基地创建工作,全市建成4个省级绿色学校、31所市级绿色学校(幼儿园)、17个绿色社区(小区)、11个绿色宾馆(饭店)、6个环境教育基地。
(七)环境科技
组织开展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摸清辖区内环保产业状况,建立环保产业数据库,编制环保产业调查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提出环保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组织编写的《污水处理技术问答》一书正式发行、《水处理工程常用设备与工艺》一书获得2012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二等奖。
推进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生态化改造。宿豫经济开发区、苏宿工业园区、泗阳经济开发区获省批准,正式启动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
加强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管理,严格执行备案、考核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宿迁市“十一五”期间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试点情况评估考核,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八)环境执法监察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深化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工作。发布市、县(区)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共对116家重点企业2012年度环境行为开展环保信用评级工作,评选出绿色等级7家,蓝色等级98家,黄色等级6家,红色等级3家,黑色等级2家。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等38家国控重点企业参加省环保厅组织的环保信用评价工作,评定结果全部在网上进行公开,等级评定结果纳入银行征信系统。
积极稳妥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发挥保险机构的社会管理功能,利用费率杠杆机制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 9家企业已参保,缴纳保险费17.4万元,保险金额1620万元,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组织开展危险废物执法检查、重金属污染防治、饮用水源保护等7次环保专项行动,监察企业3515厂次,查处环境违法行为31起。强化重点污染源特别是敏感地区污染源的现场监督检查,坚持日常巡查和不定期突击检查相结合,增加巡查频次。严格执行饮用水源地日查日测日报制度,对全市8个地表水源地和1个地下水源地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建立饮用水源地环境信息动态数据库,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风险防范。
维护群众合法环境权益。坚持把环境信访工作作为民生工程、实事工程、窗口工程,加强环保局长大接访、领导带案下访和环境信访后督查工作,一着不让做好接访查处工作。全市共处理群众来信来访1148起,电话网络信访759件,省环保厅交办信访52件,处理率100%,办结率100%。十八大期间,筛选14个重点稳控环境矛盾纠纷,积极化解调处,未发生因环境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
(九)环境监测
自动监测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新建3个南水北调东线水质自动站和3个县级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自动站;市区4个国控空气自动站全部形成环境空气新标准要求的6参数监测能力,PM2.5监测能力实现市区全覆盖。
环境监测技术支撑服务作用不断凸显。市、县环境监测部门围绕水、气、声等环境要素,组织开展环境例行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总量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等工作,全年共获得各类监测数据279981个(含自动监测数据),其中环境质量数据244527个,占总数据量的87.3%;污染源监督监测数据23454个,占总数据量的8.4%;其他数据12000个,为环境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十)环境应急
开展环境应急预案规范化管理工作,筛选10家企业和单位,对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全过程管理试点。加强应急值守,确保汛期等恶劣气候条件下的环境安全。
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全市共有100家重点污染源建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实现省、市、县(区)联网。
组织开展5次环境应急演练,其中,江苏省环保厅和宿迁市政府共同主办,宿迁市环保局、宿迁市交通运输局、宿迁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和泗洪县人民政府具体承办的“2012—宿迁”苏北片区环境应急综合演练,采取现场抢险救援与VCR大屏画面展示相结合方式,全面直观展现应急处置全过程,有效锻炼和提高了应急实战水平。